從苗族服飾、侗族大歌、水族象形文字,到宗教信仰、圖騰象征、建筑民居,貴州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一切,不僅為藝術家們提供了豐厚的文化靈感,也成為貴州美術作品豐厚扎實的底色。新中國成立后,貴州書畫界出現了宋吟可、劉知白、方小石等一批關注地域民族題材的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貴州藝術家群體的藝術創作又為中國民族美術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本。此次“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立足優良傳統,著眼貴州地域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記錄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對時代與民族的理解和思考。

在傳承中探索發展的契機
中國民間美術源遠流長,飽含著鮮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氣質和誘發真善美的藝術精神,由人民群眾創作,并始終與百姓相依相伴,美化、豐富著社會生活,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和價值。
“此次展覽中作品的語言、材料和理念具有現代主義的時代性表達,主題和藝術表現形式帶有強烈的正能量色彩,相信可以對青年藝術工作者起到很好的啟發和指導作用。”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楊萍表示,貴州有著深厚的民俗和非遺文化,流傳至今的民間美術以其獨有的表達方式和成果形式昭示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可以以此為創作源泉,沉浸其中去找尋思想、文化和內容,再用藝術形式加以創新和表現,在傳承中探索發展的契機。

魏義的油畫《古韻彝風》是此站展出的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類成果運用作品!豆彭嵰惋L》展示了黔西南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祭祀場景,創新性地將古老的彝族藝術與西方繪畫的坦培拉技法相結合,色彩渾厚、沉著典雅,將新時代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濃縮于畫面之上。“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描繪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美好景象。同時,對少數民族地區美術的發展和民族間的文化互通起到積極的作用。”魏義說。貴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劍認為,經過80年代的洗禮之后,貴州藝術家的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多彩。“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需要將創作放置在一個更宏觀的層面,思考民族、時代與國家的未來,用美術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青年藝術創作任重而道遠
遵義站展覽的主題為“黔山遠眺”,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為代表的民間美術和當代藝術的碰撞。如何通過展覽啟發青年藝術創作,指導地方文化與當代藝術理念的結合?就此,當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這一話題。

“貴州文化在遵義,遵義文化在沙灘。沙灘文化在清朝時期,有一種獨特的氣度。在今天這個新時代,藝術創作不僅要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思考如何呈現當代的家國氣度。”劉劍認為,當代的青年藝術工作者,眼光需立足長遠,在扎實自身基本功的基礎上,思考時代的發展變化、民族國家的未來走向,創作具有新時代精神氣度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藝術創作需要融入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感悟與理解,傳遞時代精神。”遵義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助理何燁認為,“展覽分為‘精神高地’‘多彩民族’‘萬家燈火’三個部分。其中,‘精神高地’突出體現了參展作品的時代特色。通過紅軍長征、時代楷模與自強不息精神等作品的展示,使學生從中得到藝術性、思想性的啟發,發揮了巡展的教育和指引功能。”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反映了青年藝術家對于當下生活與時代的思考,創作的關注點都是真實的日常生活。”遵義美術館館長劉德表示,展覽中作品的創作理念非常新穎,內容鮮活而親切,只有對現實生活傾注了真情實感,作品才能深入人心。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沉浸民族美術之中,發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真正把握民族文化的靈魂,并進行藝術語言的重新建構,是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前行的方向。通過“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巡展的持續開展,將啟迪青年藝術工作者以全新的創作議題,共同推進新時代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