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以下簡稱“安徽書協”)原主席李士杰再次“走紅”書法界……
9月28日,由李士杰發起的首屆“中國書法大廈杯”書法大獎賽(以下簡稱“大賽”)作品展在安徽合肥開幕。開幕式上,主辦方以現金方式向大賽獲獎者現場發放數百萬元獎金(特等獎每人50萬元)的頒獎方式,在書法界引發巨大爭議。
批評觀點以《北京晚報》的6篇評論為代表。10月10日,該報以一個多版面的篇幅,集中發表《藝術不需要大賣場》《重獎抑或嗟來之食》等評論文章。評論直言,大賽頒獎方式“感覺就像民營公司土豪老板發年終獎”,“是以資本對書家情懷實行直接碾壓”,“是將書法文化異化的一種典型案例”。

特等獎獲得者桌上擺放的50萬元獎金。 《北京晚報》 圖
安徽書協原副主席余國松則對李士杰的做法表示肯定,認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李士杰本人也表示,舉辦大賽是為了繁榮書法藝術,鼓勵更多人投入書法創作。至于現場發放現金的頒獎方式,李士杰沒有給出更多解釋。
“盛大啟幕”
大賽頒獎儀式舉辦于9月28日。至今(10月13日),一條題為《首屆“中國書法大廈杯”書法大獎賽作品展今日盛大啟幕》(以下簡稱《啟幕》)的消息,依然呈現在中國書法大廈官網首頁的顯著位置。
據中國書法大廈官網發布的《中國書法大廈的締造者——李士杰》一文介紹,中國書法大廈由李士杰擔任院長的安徽省書法院引資建造,是經中國文聯同意、中國書法家協會(以下簡稱“中書協”)批準命名、巨資打造的全國首座綜合性高層次書法創研基地。大廈集書法創作、研究、展覽、培訓于一體,兼具文房四寶供應和徽文化傳播等多項文化功能。
據《啟幕》一文,9月28日,由中國書法大廈主辦、安徽省書法院承辦的首屆“中國書法大廈杯”書法大獎賽作品展啟幕。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中書協副主席劉洪彪,中書協原副主席申萬勝,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任海深,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瑞鼎,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秦德文,安徽省文聯主席、安徽書協主席吳雪,安徽書協原主席張良勛,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恒等受邀參加開幕式。
李士杰以中書協理事、中國書法大廈藝委會主任、安徽省書法院院長身份致歡迎辭。他表示,大賽從征稿到展出歷時數月,共收到作品近2萬件。

李士杰致歡迎辭。 中國書法大廈官網 圖
據《啟幕》一文,本次大賽由中書協主席蘇士澍擔任組委會主任,中書協副主席吳東民、劉洪彪、包俊宜,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曾來德擔任副主任。大賽自2018年11月20日面向全球征稿,共收稿19365件,其中符合要求作品18273件。就投稿分布情況看,安徽、河南、山東作品數量位列前三。
大賽組委會邀請劉洪彪、包俊宜、吳東民等15位評委組成評審委員會,周志高、張戈、王榮生等9人組成監審委員會。經初評、復評、終評、文字審讀等環節,327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4件分獲50萬元特等大獎,31件分獲5萬元大獎,185件入展,107件入選。

優秀獎獲得者領取5萬元現金獎勵。 中國書法大廈官網 圖
集中批評
中國書法大廈舉辦的活動確實“頗受書法界關注”,其中也包括書法家和評論家的公開質疑和嚴厲批評。
10月10日,《北京晚報》以第40、41一個多版面的篇幅,集中發表《藝術不需要大賣場》《重獎抑或嗟來之食》等6篇評論,對大賽發放總獎金640萬、尤其是對特等獎得主現場發放50萬現金的頒獎方式,公開提出質疑和批評。

《北京晚報》10月10日第40版截圖
上述版面中,藝術批評家張瑞田在題為《有錢不是萬能的》文章中稱:當50萬元現金,擺在特等獎獲得者的面前,我看到了獲獎者的媚笑,看到了競技書法高潮的瞬間,也看到了書法藝術的無奈和書法家受寵若驚的表情。藝術的興奮點不是買與賣,那種以營業額為標準的評價體系卑劣無恥,不僅混淆藝術的是非,更會損害我們對書法藝術和書法尊嚴的正確判斷。

大賽以現金方式向特等獎獲得者發放50萬元獎金。 中國書法大廈官網 圖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委員會主任斯舜威在題為《“640萬”砸不起多少水花》的文章中稱:“安徽·合肥中國書法大廈”此前引發的幾個“新聞點”,包括打了一場有關名譽權的官司,都與“錢”有關,不知這意味著什么?一個人有了權、有了錢之后,想要到書法圈混一點名堂,靠“權”“錢”是沒有多少用處的,還是應該遵循書法自身的發展規律。
畫家、評論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興安在題為《藝術不需要大賣場》的文章中稱:看了這個書法大賽用幾大摞現金發獎金,感覺就像民營公司土豪老板發年終獎,或者是某個村召開的分紅大會,總是無法與書法聯系起來。藝術需要儀式感,而不是大賣場。贊助者應該以更文明的方式支持和運作藝術,書法尤其如此。
山西師范大學教授楊吉平在題為《重獎抑或嗟來之食》的文章中稱:大賽以現金方式頒獎,引來了一片噓聲,正是將書法文化異化的一種典型案例。大賽的贊助者始終透露出的是撲鼻而來的銅臭氣和一種窒息的味道。面對一摞摞大鈔和坐在后面的獲獎作者,我們耳邊回響的是“嗟,來食”的聲音,其中況味真是五味雜陳。斯文掃地,無過于是!
書法評論家鄭榮明在題為《破壞書法生態,要抵制!》的文章中稱:50萬獎勵一個獲獎者,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書壇正常生態的行為,這是赤裸裸的金錢、暴利概念對書法界的侵蝕和凌駕。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種“精神和文化的扭曲”,任由這種不正常變成“正常”,那我們當代書法的機體必將越來越不健康!
薛元明在題為《都是錢鬧的》文章中稱:以現金方式發放獎金這種“秀肌肉”的做派,展現了主辦方強大的經濟實力,可能因此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快感。其實這是以資本對書家情懷實行直接碾壓,書家的心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改變。整個頒獎過程充滿江湖氣,第一次將書法家和錢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現實,扯掉了那層僅有的織物。
“士杰現象”
從字面上看,盡管上述6篇評論均未直接點出李士杰的名字,但還是有一些自媒體將其概括為“北京晚報質問李士杰”“ “批評界‘群毆’李士杰”等。
10月11日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北京晚報》評論文章一事致電李士杰。他表示,書法是國粹,發起大賽是為了號召更多人投入書法創作。至于獎金來源和現場發放現金的頒獎方式,李士杰沒有給出更多說明和解釋。
根據前述《啟幕》一文,吳雪代表安徽書協出席了大賽作品展開幕式并致辭。10月11日晚,他向澎湃新聞表示自己尚未看到《北京晚報》的評論文章,暫時無法置評。

吳雪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中國書法大廈官網 圖
和李士杰、吳雪不同,10月11日晚,余國松向澎湃新聞記者發來了他寫的《來看看50萬獎金的書法作品》一文,文章甚至提出了“士杰現象”這個新概念。
余國松認為,安徽書法界近十幾年實力越來越強,除安徽書協及全體會員努力外,李士杰及其安徽省書法院、中國書法大廈的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開報道顯示,李士杰1952年生于安徽宿州,1981年從部隊轉業,先后出任宿州市(原縣級市)燃料公司人事股長、經理、物資局長等職務,1992年任宿縣地區商業局副局長。2003年,李士杰調入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歷任該院處長、副院長、黨委書記,2009年當選中書協理事。2012年李士杰退休后組建了安徽省書法院,2013年底當選安徽書協主席。
正如前述斯舜威的評論文章所言,此次大賽并不是李士杰第一次“引發新聞”,其上回受到輿論關注是“打了一場有關名譽權的官司”。
2017年底,知名書法家、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曹寶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公開舉報, 李士杰2010年涉嫌巨資賄選中書協副主席,賄選金額以千萬計。舉報文中,曹寶麟還對有星級酒店功能的中國書法大廈土地使用性質提出質疑。
2018年1月,李士杰以曹寶麟涉嫌誹謗并造成經濟損失為由,向宿州市埇橋區人民法院提起控訴。2019年1月,曹李雙方在埇橋區人民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曹寶麟表示道歉,李士杰放棄訴訟。不過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對于調解協議的具體文本及是否應該公開,當事雙方的說法仍不一致。
在余國松看來,李士杰“在大中小氣候適合、主客觀條件應手的情況下,建起史上第一座高端大氣的私費中國書法大廈’”,舉辦大賽并設50萬元特等獎,“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不著大驚小怪的事。”

4位特等獎獲得者。 中國書法大廈官網 圖
對于以現金現場發放50萬元特等獎的頒獎方式,余國松認為只是為了產生直觀效應,“其實用卡方便得多。”他還向澎湃新聞指出,雖然李士杰曾資助其舉辦書法展覽,但他的觀點與此無關。
自媒體微信公號“個三文藝批評”也表達了和余國松類似的觀點。
10月11日,作者“個三李哲”通過微信公號“個三文藝批評”發布了題為《批評界“群毆”李士杰為哪般?》的文章,對《北京晚報》的6篇評論逐一作出批駁。
文章還寫道,“曹寶麟罵李士杰時,筆者作了一個網絡調查,書法發展更需要誰?結果更多的人選擇需要李士杰。”在“個三李哲”看來,“君子固窮”不可取,像李士杰這樣的資本介入書法應該受到歡迎。
來源:澎湃新聞 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