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不展顏,大雨將至。昨天下午,在曾是乾隆皇帝游憩之所的故宮建福宮內,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追思會。人們共同追思的,是來自河南省偏遠鄉縣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何剛。
32年前,正是何剛拒絕了巨大的利益誘惑,將自家院中挖出的元代文物悉數捐給了故宮。
追思會上,何剛的兒子何俊清頭一次見到了父親捐贈的文物。“雖然家窮,但爸爸從不曾為當年捐贈文物后悔。”何俊清說,多年來,全家人都以此為榮。“如果現在再挖出來東西,我們仍然會像父親那樣交給國家。”
三次赴京 捐贈19件文物
1985年,河南省商水縣村民何剛在老家挖地基時發現一窖藏銀器。何剛犯了難。正好同村支書劉紅恩有戰友在故宮警衛隊,兩人決定拿著東西捐給故宮。
坐了一夜火車,二人早7點到京,一同來到故宮。當時接待他們的原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梁金生回憶,11月的北京正是蕭瑟冷冽的時候,但兩人穿得十分單薄,“何剛是個非常老實的人,當時只有22歲,話少極了。”在此后兩人之間聯系未斷的30余年內,從未改變。
這一次,何剛一共帶來了10件文物。經過詢問,梁金生了解到何剛家還有文物,就動員何剛將剩余的文物一并拿來。何剛毫不猶豫,第二次上京又送上9件文物。到了1986年2月,何剛第三次登門故宮,將盛放文物的陶缸也帶來了。
而此后,這19件銀器被定為二級甲文物1件、二級乙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何剛的名字也被鐫刻在故宮博物院專門為捐贈者設立的“景仁榜”之上。
珍貴銀器 填補故宮藏品空白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遺存銀器較少,何剛所捐珍貴文物填補了此類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
玲瓏可愛的銀鎏金鏨刻瓜式杯,與底部凸起四只小“金瓜”的銀鎏金錘碟瓜紋橢圓盤配套,突出的“金瓜”穩穩卡住酒杯,可謂匠心獨運;鎏金云鳳紋玉壺春瓶和銀鏨刻云龍紋梅瓶落著“松山”的款兒,都是盛酒用的瓶子;倒酒時的分流器,別致地做成小船的形狀;落“樊”字款的銀鏨刻鎏金鳳穿花紋玉壺春瓶因保存完好、紋飾優美,而被評為二級甲等文物……
昨天,何剛捐出的19件文物中的14件,在故宮延春閣亮相。
三伸援手 故宮再資助10萬元
梁金生回憶,當時為了表彰、鼓勵何剛的捐贈行為,故宮向他提供了8000元的獎金和1000元車馬費。“故宮沒有這筆專項資金,但我們很贊賞何剛的行為。當時這筆錢是從故宮員工的福利費里出的。”
命運的殘酷有時令人唏噓,此后的數十年內,何剛的家庭輾轉遭遇了許多變故。第一任妻子亡故,第二任妻子又罹患尿毒癥去世,老父親股骨頭壞死,老母親肋部摔傷……五畝薄地難以度日,一家人的身上衣裳口中食,全靠何剛在外打工。走投無路時,何剛找到梁金生,“我建議他將病歷、證明寄過來,替他向故宮申請,看看能不能籌到一些錢。”前后兩次,故宮向這位困頓中的捐贈者伸出援手。
今年5月30日,石濟客運專線施工的濟南工地上,一臺傾覆的龍門吊為何剛54年的坎坷人生畫上了句號。
對于何剛的罹難,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深表遺憾,故宮也決定再次向何剛同志家屬提供10萬元的困難補助,幫助家屬渡過難關。
呼吁立規建制 鼓勵捐贈行為
有聲音質疑:從法律上界定,何剛應算“上交”文物,故宮博物院何來“捐贈”一說?故宮博物院表示:中國現有法律對于主動上交文物者應享有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缺乏明確標準,這樣很難調動民眾的積極性。而另一方面,我國盜掘、販賣文物現象屢有發生,保護形勢嚴峻。故宮博物院給予何剛“捐贈者”的身份,是對守法者的一種更大的鼓勵和認同,有弘揚正氣和帶動示范作用,其實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2000年,故宮設立“景仁榜”為文物捐贈者留名。時至今日,榜上共有787個名字,何剛位列其中。
單霽翔認為,應該出臺相應的獎勵機制來對捐贈者予以獎勵,在捐贈者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主動關懷。追思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也表示,鼓勵民間人士保護和捐贈文物的行為。“會加強相關規章制度的建設”,他說,國家文物局將為文物捐贈創造更好的條件,以期有越來越多的珍貴文物能夠進入博物館,并在博物館中得到妥善的保存與利用。